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 第676节 (第2/2页)
那不是一时一地,表面装成忠臣孝子而已。 一世忠孝,奉为圭臬,世间几人能做到? 江舟自问是做不到的。 别说是对一个不相关的人忠,即便是在彼世的亲生父母,他有时候也会觉得烦,难以做到事事尊从。 这也是彼世之人的通病。 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在这种甚至被打为“封建余毒”的忠孝表现上,反不如此世中人。 不过,以江舟所见,纵然是净明道中人,也未必能人人做到。 江舟也并不全然认为此经上所言都是对的。 就算是净明道,虽讲忠孝,却不论“事君”、“事亲”。 为了保持“不触不染”之境,仍然和那些仙门一样,选择了入山做“隐士”,而非与儒门一般,入世入朝,事君治国。 在这部《净明经》中,也充斥着一种思想——若要修行,便需入山炼形修心。 江舟历世虽浅,但彼世古今智慧所聚,也并不下于此间。 就入山隐世而言,老庄留下的智慧更令他有认同感。 《庄子》有言: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说的便是所谓隐士,并不是为了隐伏身形、深藏才智,只是顺应自然而行于天下。 在自己所处之境而返璞归真,巍然自持,贫富皆可安。 这才是隐士的存身之道。 所谓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越是喧嚣之处,越能隐伏不显,便离大道越近。 尽管此经有与己不合合之处,但经过几日研讨参悟,江舟发现此经对自己还是有很大帮助。 或许是能自己元神大法更进一步的关键。 所以,他有心参修净明法。 太智老道说这经书是净明道根本,倒不是夸口。 其中虽然没有任何神通法术,但到了他这样超凡入圣之境的人手中,神通法术只不过是降伏外道的手段罢了。 真正的修行,只需要有一个理念便能前行。 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便是此理。 如何去修行净明法,江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念。 只是他终究只是想取他山之玉,而不是想改修此道。 而且,他也实在不想做一个只讲“忠孝”之人。 好在用幻梦身来做这种“试验”已经是家常便饭,轻车熟路,倒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当下便唤狐鬼婴宁开启了太阴阵,隐去了双树下这一片空间。 念头一动,一尊虚幻身影便自其身上走出。 “二人”相视,看着新幻身的模样,江舟露出满意的微笑。 …… 一座稍显古朴,却隐隐有威严之意的公堂前,方清回首笑道: “江大人,此处,便是陛下赐你的廷理开府之地。” 他抚须环指公堂,笑道:“江都从无廷理开府之先例,倒是此地曾是前祀帝京,有前朝留下的诸多宫殿、公堂,我朝立国后,并未拆除,” “到底是前祀国运所聚之处,国虽已亡,这些地方却也有了些神异,朝廷也不舍弃之,常常拨款修缮,得以万年不朽,” “此处,便是前祀刑祝堂,乃前朝掌狱理讼之所在,聚前祀刑威法势,震慑仙凡,诸邪退避,如今过去多年,其势散尽,对凡人却仍有震慑之威,正合你用。” 江舟抬头看了几眼,倒是没什么不满。 他本来就想在肃靖司里借个公房用着就行,不过方清忽然上门来,说是帝芒给划下了这么一个地盘给他。 又提醒他廷理一职,颇为紧要,最好是不要和肃靖司牵扯太深,否则难勉落人口实。 江舟虽然无所谓,但麻烦能免就免,也没有坚持。 “劳烦方大人。” 江舟拱了拱手,又掏出一本折子道:“还有廷理府中一应属官,江某也已详列此折,有劳方大人代为呈禀。” “江大人多礼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