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0节 (第2/4页)
后事,大秦朝廷是如何处置的。当年白正宗在肤施城兵败自刎的消息传出后,他家中的遗属没得到半点抚恤。换句话说,白正宗的这条性命虽然已卖了,架不住买主在事后翻脸不认帐。
常言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华夏的“士”这个社会阶层从春秋时代列国纷争开始兴盛繁荣,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准则就是待遇问题。
春秋战国之交,三家分晋的前夕,那位坚持要替被赵襄子所灭的智伯复仇的刺客豫让。当被赵襄子当面问到,为什么从前所侍奉的主家同样被灭,他不会如此卖命的理由时。豫让毫不掩饰地自我剖白说,前面侍奉的那些主家只给了他相当于一般士人的待遇,所以他就用一般士人的标准来报答主家的给予。智伯是按照对待一国之中杰出人士的礼遇来对待豫让,那么他有义务按照国士的标准来报答主家的器重与赏识。
由此可知,士人出仕的基本原则是物质待遇和接待规格并重,一旦接受了什么等级的待遇,此后就该按这个标准做人做事,这是天经地义的。
儒家亚圣孟子也很坦白,赤裸裸地叫嚣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下间的一切权利和义务都必须是符合对等原则的,那种上位者要求下位者承担无限义务;无偿付出;无私贡献;假使撇去了大义的浮云和掩人耳目的道德外衣,映入眼帘的唯有明火执仗的若干大盗而已。
面对着如此蛮横无理的主顾,士人可以名正言顺地选择拂袖走开。一句话,咱们是等价交换,没好处的话,大爷凭什么低三下四伺候你呀!
这种彼此心照不宣的社会契约,直到始皇帝赵政一统天下迎来了终结之期。随着列国竞争的格局成为历史,待价而沽的卖方市场猛然间跌入了别无二价的买方垄断市场,华夏士人的独立精神随即受到沉重打击。
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白正宗扪心自问,这些年来他的所作所为,可称是大秦的国士了。然而,大秦帝国居然用如此冷淡的态度来报答他的付出和贡献,这又岂止是当作庶人对待,根本是视如草芥一般轻贱。既然如此,事实证明双方恩断义绝,漫说洛阳朝廷已成明日黄花,即使昔日的大秦皇帝犹在咸阳,深感心灰意冷的白正宗也失去了效忠这个帝国的理由。
雇主负义在先,恶意地撕毁了双方业已达成的默契,白正宗如今恢复自由之身,他尽可随意挑选新主顾,不会有人跳出来责难某人不忠不义。
自觉成为了待业中年的白正宗,此刻正摸着下巴上新冒起的一层胡子茬,琢磨前途走向,他自言自语地说道:
“红巾军?呸,一群贼寇,白某岂能从贼?”
跟山贼草寇属于同行的红巾军,白正宗铁定是看不上眼的,跟叶飞那带路党一样投奔铁勒人,那就更不用考虑了。前些年白正宗还跟那班人杀得七荤八素,最后赔上了一条老命,难道要他屈膝侍奉蛮夷吗?这玩笑是不是开大了?
天下纷争的乱局接近尾声,留存下来的势力也不太多了,白正宗选来选去只剩了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就是南下渡河投奔兴汉军。不管怎么说,陈凉建立的大汉总还有几分蓬勃向上的精神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也颇得人心,白正宗思来想去觉得只能这么办了。于是,在林旭南下百越之地讨伐虎妖霍山君的同一时间,名副其实两世为人的白正宗摸到了兴汉军南阳大营的门口。
陈凉的一部三国演义没白看,深得乱世枭雄曹cao唯才是举的精髓,在他上位之初颁布的那道求贤令长期保持有效。
只是话虽如此,一名普通平民百姓想要毛遂自荐,总归还是得有人引荐一下才稳妥,贸然跑到营寨门口要求找工作的楞头青着实不常见。
潜规则之所以是潜规则,没能成为明面上的规则,只因为一旦拿出来一说就站不住脚,犹如冬日冰雪见不得夏天的阳光。
白正宗来到兴汉军的营门口,自称是来投奔兴汉军的贤者,几名把守营门的军官不敢擅自作主,连忙派人向内通报。闻知这条讯息,专职负责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