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娱乐1971(YD)_分卷阅读7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11 (第1/2页)

    政fu甚至出台政策,鼓励生育,生一个补助多少粮食,生两个、三个要得表彰。

    内陆的百姓再苦也只有忍着,但沿海的不同啊。

    珠三角一带的老百姓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纷纷致信香港亲友求助。香港亲友于是把食物装入锌铁盒子密封起来,用máo巾或布把盒子包得严严实实,写上姓名地址,通过邮局寄回大陆。

    然而,大陆政fu出于政治考虑,下令禁止邮包入境,于是所有的邮包全数折回香港。人们没有饭吃,就寻思着往外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偷渡完全是形势

    i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港英政fu从1961年3月开始实施了新身份证申请政策。新政策规定,给予那些可以成功抵达市区而又有亲戚朋友接济,加上本身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士签发香港身份证。

    这样的做法,是港英政fu为了解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短缺所提出来的,但实际上相当于变相地承认了非法移民的“合法”身份。新政策的实施,成为非法入境者的“大赦令”,以至于粤港边境谣言四起,说什么“英国nv皇诞辰,大放三天”、“第三次世界大战快打了”,不少群众认为,只有“逃港”才是唯一的生机。

    1962年掀起“逃港”**,史称“五月大逃亡”。据记载,单是在5月16日一天,便有5000多人,由新界边界地区剪破铁丝网涌入香港。

    郝建国一家也是那个时候过来的,一家三口来香港投奔一个叔公,叔公无儿无nv,身下还有一家小店铺。没几年叔公撒手而去,小店铺就成了郝建国一家的产业,加上老婆jing明,郝建国自己又能干,十多年过去,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三十多个员工的小公司。

    事实上,不止是1962年,整个60至70年代,偷渡已经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各sè的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向粤港边境靠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或爬火车,或乘小船,或只身泅水,不顾一切,向着香港奔去。曾有老人回忆,在那个时代的广州,群众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的“逃港”中用得上。不少人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

    “叔,婶子,我功课做好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男生走进来。

    这男孩是郝建国弟弟的儿子郝文革,在知道自己叔叔这边过得好,去年一个人从广州跑出来的。

    大陆去年文革结束,各方面有所放宽,再度掀起了“逃港”热cháo,现在还好些,到了明年,一年的逃港人次就达十万,成功逃脱的近两万人。甚至出现干部组团偷渡的事情,某大队支书亲自领着一票人“逃港”打前站,走的时候村里其他人出来践行。被抓的只能灰头土脸地被遣返,要是哪家有人偷渡成功,还会放鞭炮庆贺,有点能力的还会大摆酒席。

    郝文革现在已经改名叫郝多福了,他原来那个名字在香港没法呆。

    郝多福同学一进来就盯着电视看,他本来计划逃到香港来打工吃饭的,没想到叔叔婶子让他念了书。一进学,郝多福就被多彩的学校生活给晃hu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