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为家_分卷阅读45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57 (第1/2页)

    离了主题,吴有为也松了口气。

中午吃饭的时候,却是来了御膳:清蒸鲥鱼,干炸藕夹,红烧肘子,蒜泥空心菜。

以及一份青菜豆腐汤。

这豆腐汤看着清清淡淡的,味道鲜美,实际上用的是鸡鸭鹅和猪骨熬汤,撇去上层的油脂,沉淀过后,取上头的清汤煮沸,下新鲜的豆腐和最嫩的青菜芯儿。

这样四菜一汤的御膳,平时可不多见。

第302章坦白来历

皇上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赏菜,翰林院里能够被赏菜最多的就是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

其他人很少见到皇上,翰林学士可能好一些。

而普通的修撰、编修,尽管是一甲,也不可能被皇上记住多少,而剩下的掌制诰、史册、文翰、讲读经史、修撰国史等事的翰林们那就人数更多了。

前些日子,因为册立太子的事情,翰林院集体躲麻烦,都没出翰林院一步,也没上奏折,只是在翰林院里该干什么干什么,他们的事情多着呢。

天狗食日的时候,他们也没上奏折说什么“天有异象”之类的废话,这让宪宗皇帝对翰林院很是满意。

已经有很多人说了,不缺翰林院这一一个。

要说皇上对翰林院满意,也不至于赐御膳,尤其是送了全翰林院!

每个人都是两个馒头,四菜一汤,全是御膳,以往只有经宴才有这个待遇,如今全翰林院都吃上了。

经筵之制虽于宋代已形成,但形式并未固定,非但元朝有,明朝更是如此,一朝之中不同君主实行情形也不尽相同。

明代为例,初无定日,亦无定所。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并非学识过人的皇帝,所以这经宴最多是业余学习的课堂。

明初之时,在位者勤政好学,讲学虽未制度化,但于圣学尤为宽容。

但是到了英宗的时候就有变化了,因英宗以冲龄即位,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柄政,感于身负幼主教育之重责大任,上疏请开经筵。

始制定经筵仪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进讲,皇帝御驾文华殿,不过如果太冷或者太热的时候,则暂免学习。

颇有开公共课的意思。

开经筵为朝廷盛典,由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等官侍班,另有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

除每月三次的经筵外,尚有日讲,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仪等官,讲官或四或六,每伴读十余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

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或称小经筵、小讲。

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主要是儒家思想教育。

这等于是给皇帝上课了,皇帝的老师,当是帝师,可是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是帝师,怎么办呢?

只能视之为先生,平民百姓家还得给先生束脩呢,皇帝家怎么办呢?

总不能都赏赐吧?大明朝的皇帝都很抠门儿的,继承了朱元璋这位老祖宗的抠门门习惯,不给钱,给什么呢?请他们吃饭!

这吃的就是御膳了。

宫中不缺食物,更不缺rou食,先前说过,翰林院清贵也清苦,能吃一顿经宴,是打牙祭了,而且经宴吃不完,是可以打包带回去的!

关键是,能有这个荣幸的人少之又少,这四菜一汤,已经有了经宴的规格,众人都惊诧不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