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5 (第1/2页)
而为”与“无为而无不为”两个概念。拿到这个题目之后,钟素灵就被题目给绕晕了,简直没有读懂它说的是什么意思,绕来绕去的,简直让人头疼。 于是她先将第一题放下,看起了第二题简答题:“辨析法家先贤韩非子与荀子理论的异同”。这个题目她倒是拿手,提起笔洋洋洒洒就开始打草稿。 大概意思是: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他们两个人都是法学家,都认为“人性恶”。不同之处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虽然人性本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改造,将人性变成“善”。但是韩非子认为人性这种恶是不能改造也不应该改造的,可以继续保持,他提出的治国理政和管理的方针都是人性的这种提出来的,正因为人性恶,所以对其赏罚分明,他趋利避害,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不需要他变成圣人。最后当然还要表明立场了,想了想,钟素灵还是准备按照自己的真实心意写,站在韩非子的立场。 再看第三题论述题:“道家和法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但为什么两家都提出要‘无为’?” 这个问题就有点难了,钟素灵以前只是认真学习法学,对于法学的知识当然是信手拈来,但是对于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就有些挠头了。而且之前她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本能地知道道家也说“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也说君王要“无为”,但是从来没有深想过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面对着这样棘手的一道题目,钟素灵想了好久之后才决定提笔,反正是论述题嘛,要求字数一定要多,先把道家的无为分析一通,再把法家的无为分析一通,最后乱编一些好了。 就提笔写到:道家思想的基础是认为人应当天真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与宇宙达到合一的境界。所以道家的无为是不去刻意改变任何事。道家认为君王只要居中就好,有臣子有为,然后提出各种建议,替他治理国家,他无为才是最好的。而法家说的无为,意思是君主要赏罚分明,虽然什么都不做,但是要判断别人做事情的对错,对的就奖赏、错的就惩罚,以此,虽然无为,但是无所不为。 最后总结那段太难写了,该怎么总结也不知道,钟素灵想到之前看到庄子有些批评法家的话,就原样写上去了,大概意思是法家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君主如何才能判断谁对谁错?怎样才能保证赏罚分明?要做到这一点,君主如果是庸人根本做不到,必须要是圣人才能行,就悖离了法家自己提出的“只要实行法治,庸人也能治国”的观点。 之后,她长叹了口气,再次去审视第一题的题目,将思维也往交叉学科的方向去想,终于看明白了。 “无所为而为”是孔子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做好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他做好事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才去做这些事。“无为而无不为”是韩非子的理论,他认为君主要无为,不要做具体的时期,只要赏罚分明,虽然不为,就能无所不为。 答完题之后,钟素灵好好休息了一下,第二天起来才精神抖擞地将自己的试卷用馆阁体认真誊写一遍交了上去。 第33章 练气以及维护 (穆总升炼气期!游戏停服维护!期待二人旅行!) 这么考了一次试之后真是精疲力竭,而且还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