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98 (第1/2页)
之事,苏瞻唯有抢先公布,自行陈情请罪,以太皇太后和太后的习惯,自然要留中几日再议,若能在今日先由都奏院发布通缉高似之令,阮玉郎之计就不能全然得逞。纵然秦州军情到了,苏瞻也是有先见之明,罢相是免不了的,但最多是贬到中书或门下去,留待他日起复。他怎会不肯?!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前文十三还是十四章由孟存说过。也讨论过长篇大论。 不敢说作者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事实上读得比较多的是,家里有中港英文,三十几个版本,接触过的讲经人所解释的也都有不同。 分享一下我对此句话的理解,欢迎探讨:天地对于万物的态度,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任由其生长覆灭的。是因为平等吗?不是。是因为残忍吗?不是。是因为毫不在意。相对而言太多渺小。 世间一切包括弱rou强食也都是万物生长运行的规律,上帝视角的“天地”,“圣人”不会因此干涉。宇宙为什么要理会地球上一粟的感受?无感更合适。因为太过渺小了。 动物世界,小海龟孵出来后往海里爬,会遭遇天敌阻杀一大半。人类能记录不能干预,也是这个道理。人类就是这个“天地”。道教和儒家的区别正在于这个基本观点。儒家的仁义,是入世的,是要人为干涉的。 本章里,张子厚看猪、生鱼、蟹,就是出自这个心态。和残忍没有关系。运转规律如此,人类就是这些万物的“天地”。同样,人也会对其他人这样。这句话他有讽刺苏瞻的意思。 第192章 观音院门口煎药的老妪, 是年轻时从潭州搬来汴京的药婆婆, 平时靠替人煎药养活儿子, 一到端午, 就改煎她独家的兰汤药水。不少人慕名大老远地跑来买, 一家老小沐浴时放进去, 可止春日肌肤瘙痒, 还能驱邪气。 药婆婆佝偻着坐在小杌子上, 不急不缓一下一下地扇着手里的蒲扇。她那自幼就有些傻的呆儿子四十出头了, 黑墩墩的,一直蹲在她身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一排大陶瓮。她放下蒲扇, 拍了拍儿子厚实的臂膀笑了笑。他就挽起袖子, 捏紧了手里两块厚厚的布巾,大声对着陶瓮喊了起来:“药水——药水好啦!” 那陶瓮里早就飘散出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混合的浓郁药香味。周遭一些用完茶饭吃完馄饨的人,开始拎着小桶聚集过去,沿观音院的粉墙一溜排起了队。 馄饨摊一下子也空荡荡的,苏昉转头看了看, 无奈地道:“爹爹不相信高似一事,因为是从张子厚那里得来的消息。他对张子厚防备甚深——”尤其刚刚被张子厚算计成了苏陈联姻。 九娘微蹙眉头, 叹息了一声。她倒忘了还有这个缘故。 “不过爹爹说了, 一桩归一桩。西夏这般无缘无故进犯我大赵, 他定会力主由齐国公领军出征的。”苏昉道:“再过两个时辰就下朝,便可知道结果。太初——”他看向陈太初:“你一路保重,无论如何, 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万一对上高似——” 九娘利落地道:“打得过就打,打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